日本的”副业潮”,如今已悄然成为社会新常态。东京街头的随机采访中,当被问及公司是否允许副业时,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坦然答道:”公司允许,我每月靠副业能赚十五万日元左右。”他顿了顿,又略带调侃地补充:”有时候甚至超过本职收入。”这段对话迅速在网上引发热议,许多人感叹,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当下日本职场的真实缩影。

曾几何时,日本上班族几乎全身心都属于公司—-下班后的应酬、周末的团建,生活与工作紧密交织,根本无暇考虑副业。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跳出单一职业的框架,利用下班后、周末甚至假期开拓第二收入。有人去做短时兼职,有人接单做手工艺品,还有人靠特殊体验或技能赚取外快。副业不再是遮遮掩掩的”地下活动”,而成了许多人生活里的第二条轨道。

在东京,一位二十多岁的女美容师白天在沙龙工作,晚上七点之后则赶往居酒屋打工,直到深夜。她算了一笔账:”晚上五个小时,能多赚五千到八千日元。”本职加副业月入约四十万日元,她坦言这样反而感觉”生活更从容”。不过她身边也有同事无奈表示,自己的公司仍明令禁止员工从事副业—-政策放开与观念滞后的矛盾,在这里清晰可见。

也有人选择副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换一种生活节奏。一位护士姑娘在轮班之余跑去便当店打工,理由竟是”太闲了,想找点别的事做”。她笑着说,护理病人和制作便当其实有相通之处,都是给人慰藉。轻松的语气背后,其实藏着年轻一代对职业倦怠的积极应对。

不少人把兴趣转化为了副业。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白天在居酒屋工作,晚上则接单制作羊毛毡宠物摆件。她在Instagram上积累了人气,一只小猫钥匙扣售价3500日元,定制人偶甚至能卖到6500日元。起初只是为朋友制作结婚礼物,没想到渐渐发展成每月稳定收入数万日元的副业,高峰期甚至能突破十万。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被动收入”型副业。一位IT公司职员利用父母留下的一块空地,与停车公司合作出租,每月坐收五十万日元租金。他幽默地称这是”叮当生意”—-钱仿佛自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

还有人借助自身特点开辟独特副业。一位四十多岁的美容师因气质成熟,被选作电视购物和护肤品广告的”素人模特”。她笑称”有点肉感反而更受欢迎”,一次拍摄报酬从两三万到十万日元不等。面对物价持续上涨,她认为没有副业支撑,生活难免捉襟见肘。

随着日本通胀加剧、工资增长缓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仅靠一份正职收入难以维持生活品质。”隙间打工”类App因此迅速流行,人们利用午休、周末等碎片时间接单赚钱。一些特别的”体验型兼职”也悄然兴起。例如拉面节上招募”试吃员”,时薪高达一万日元。一位三十七岁的运输司机斋藤先生就利用两小时品尝并点评拉面,轻松赚取两万日元。这类工作往往要求参与者配合拍摄,用于社交媒体的宣传推广。

也有人借助特殊技能开展副业。一位四十岁的送便当员石田女士,私下却是一位”数字占卜师”,依据客人的出生日期解析性格与运势,单次收费三千至五千日元,月收入可达六万。对她而言,正职保障生活,副业则滋养心灵。

更富戏剧性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容顾问,她每周日清晨带领二十名女性前往埼玉县的瀑布下打坐冥想,体验”瀑布修行”。每次收费六千日元,月收入约二十万日元。她本人已修行二十年,称此举不为赚钱,而是希望帮助女性获得内心的力量。

在众多副业中,或许最”安静”的莫过于美术模特。四十岁的Saya曾是一名芭蕾舞老师,如今她在画室中保持固定姿势两小时,供艺术生写生,就能获得一万两千日元的报酬。她笑说虽然看似轻松,但长时间维持姿势其实相当考验体力。

一项针对两百多人的街头调查显示,约12%的受访者拥有副业。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人从事副业不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为了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或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人为了兴趣,有人追求心灵满足,也有人为人生多铺一条路。

当下的日本,正逐步迈入”副业常态化”的社会。白天是公司职员,晚上变身为手工艺人;工作日忙于业务,周末化身体验师。越来越多人不再视副业为羞耻,反而羡慕那些能借副业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正如那位数字占卜师所言:”主业养活我的身体,副业滋养我的灵魂。”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