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日本奖学金新规, 这部分学生取消 240 万日元补贴

2025.07.02 | 日本生活

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期的一项政策调整,对在日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2025年6月26日公布的决定,自2026年度起(部分实施细节可能延至2027年),备受关注的”次世代研究者挑战性研究项目”(SPRING)将进行关键性修改:其核心组成部分—-每年最高240万日元(约合11.1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费补助,将仅限于拥有日本国籍的博士生申请,外国留学生从此被排除在该项生活资助之外。

这一变化标志着过去不分国籍、基于学术潜力提供全面经济支持的普惠模式宣告终结。虽然项目中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部分(上限为每年50万日元)仍对所有国籍学生开放,但资助方式将转变为严格的绩效评估机制,其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大幅降低,并且金额远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开销。回顾此前政策,SPRING每年提供总计最高290万日元的资助(生活补助与研究经费之和),其中生活费占比高达82.7%。对于失去这部分支持的留学生而言,年均潜在收入将从290万日元骤降至仅50万日元,经济压力陡增。

SPRING项目最初设立于2021年,旨在应对日本本土优秀青年因经济压力和不明朗的学术职业前景而远离博士课程的困境,为有创新潜力的研究者提供稳定支持。项目设计之初体现了开放精神,不分国籍,只要研究课题具有创新性,均可获得最长三年的资助,因此迅速成为众多博士生,尤其是国际学生的重要经济来源。项目实施效果显著,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2023年度的数据显示,在总计10,564名受助者中,外国留学生达到4,125人,占比接近四成。其中,中国籍学生数量尤为突出,达到2,904人,不仅占留学生群体的70%,更相当于全体受助者的27.5%。

然而,项目运行四年后,政策风向发生了显著转变。2025年3月,日本国会内部出现了针对性的质疑声音,核心论点是:由国民税金支撑的奖学金,为何有如此高比例(近四成)流向了非日本籍学生?部分议员强调,SPRING的原始政策目标是解决”日本学生不愿读博”的问题,大量资金被外国学生获得,被认为有悖于政策初衷。面对这些压力,文部科学省在后续的专家会议上承认,外国学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的申请和受助比例”远超预期”。因此,政府决定重新定位该制度,将其首要目标明确为”消除阻碍日本优秀青年攻读博士学位的经济障碍”。基于此重新定位,占资助大头的”生活补助”被调整为日本国籍者专享。而”研究经费”部分,因其被认为直接关联科研产出,得以继续向所有国籍学生开放,但附加了竞争性的绩效评估条件。

此次政策调整,影响最深远的群体无疑是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仅在受助总人数中占比最高(2023年为2,904人),且多集中于需要长期投入实验室工作、研究周期长的理工科领域,对稳定生活补助的依赖性极强。失去这笔关键支持将带来多重现实困境:日本法律严格限制留学生打工时间(每周不超过28小时),有限的兼职收入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部分学生可能因沉重的经济压力被迫中断学业或考虑转投他国深造;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导致一种”逆向淘汰”—-那些家境普通但极具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可能因此放弃赴日深造的机会。在社交媒体上,留学生们普遍表达了焦虑和无奈,不少人直言正在重新评估留学计划,考虑转向香港或欧洲等地的院校。

日本政府的这一决策,深刻反映了其在”优先保障本国人才”与”提升国际科研竞争力”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处境。一方面,回应国内”国民税金应优先滋养本土人才”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此举与其提升国际科研影响力的目标存在潜在的矛盾。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关键前沿领域,日本研究室的日常运转高度依赖外国博士生(部分领域占比甚至超过50%)。政策的内向收缩,恰逢国际上(如美国)出现排斥外国科学家的逆流,这本应是日本吸纳顶尖流失人才的难得机遇,但新规却可能传递出相反的信号,损害其人才政策的连贯性和吸引力。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使将资源全部向日本学生倾斜,也未必能有效激活本土博士教育。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数据是:2023年日本籍学生的SPRING申请者不足百人—-这深刻说明,年轻人远离学术殿堂的原因,远比单纯的经济问题复杂得多,涉及更深层次的职业发展预期和社会价值观问题。

面对这扇关上的门,留学生需要积极寻找替代的生存与发展途径。可以预见,保留下来的研究经费部分,其竞争将变得空前激烈。同时,寻求**民间奖学金、企业助学金**,或转向文部科学省下属机构JASSO提供的其他奖学金项目(如文部科学省外国人留学生学习奖励费、自费外国人留学生学习奖励费给付预约制度等),将成为更重要的替代选择。虽然日本政府仍未放弃其”至2033年吸引40万留学生”的长期目标,但SPRING项目的收缩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国家边界正日益成为科研资源分配的关键考量因素**。当经济补助被用作人才政策博弈的精准工具时,国际学生唯有凭借更卓越的学术实力、更具突破性的研究潜力和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才能为自己开辟出一条继续深造的可行之路。一位在东京大学从事量子计算研究的中国博士生在得知消息后无奈地计算:每月仅房租和生活费就需约12万日元的刚性开支,失去SPRING后年资金缺口将高达144万日元。”要么挤出宝贵的科研时间多打一份深夜工,要么忍痛放弃明年至关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他苦笑着关闭了电脑屏幕,感慨道:”属于探索科学未知的宝贵时间,正在被日益沉重的生存压力无情地吞噬。”